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京城來信
老蘇家多了個蘇老婆子這麼個不消停的主兒後就天天鬧騰,一地雞毛,而向陽村的人也就沒事兒的時候吐槽兩句蘇老婆子活該之類的話,倒也沒去搭理。
他們每天光是上工掙工錢努力過好日子都忙不過來,哪裡有空去搭理别人家那些狗屁倒竈的事兒。
蘇老婆子忽然冒出來的事情,蘇紅珊沒放在心上,整個向陽村,除了幾個關系好的,還有老童生等人,也就個王師傅有事能引起她的主意了。
蘇紅珊也沒有在青陽縣停留,從向陽村直接就去了臨安府。
臨走之前,她還得去見見張夫人和張曉茹。
不過,還沒等她去見,母女兩人就在城門口等着她,和她們一起的還有榮大人和榮夫人。
明顯是得到消息知道她今天要來專門等着的。
“榮大人,榮夫人,張夫人,曉茹……”蘇紅珊一一打了招呼。
張曉茹一看到蘇紅珊,眼睛差點兒就紅了,張夫人更是拉着蘇紅珊的手,不住的說: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
這麼多天了,張夫人已經接受了夫君已經死了的事實,接受後也跟着張曉茹一起擔心蘇紅珊。
當時,臨安府已經沒事了
,可青陽縣還在戰亂,而蘇紅珊就在青陽縣,母女兩人經過了張大人的戰死,對蘇紅珊更是擔心。
好在,很快就有好消息傳回來,随着耶律域被抓,幾乎是沒怎麼廢力氣的就赢了。
之後他們就在等着蘇紅珊回來了,卻沒想到這一等又是好多天,蘇紅珊竟然又投入到了臨安府的戰後建設中去了。
蘇紅珊在青陽縣所做的一切,早已經通過榮大人傳到了她們的耳中,對于蘇紅珊,他們無不敬佩。
古往今來,估計沒有哪個女人能做到她那種程度。
尤其是張家母女,他們對蘇紅珊不止是敬佩,更多的還是感激。
張夫人那時候若是不碰上蘇紅珊,可能也已經死在了南越軍的長矛之下。
衆人寒暄後就一起先去了榮府。
張曉茹拉着蘇紅珊的手不肯放開,她沒了父親,母親以後就是她唯一的支柱,對于蘇紅珊這個好姐妹外加大恩人,她是由衷的感激,也由衷的依賴。
馬車上,她緊緊的抓着蘇紅珊的手,問她:
“你是不是在臨安府也待不了幾天就要去深城了?
”
三個孩子的事情,張曉茹已經知道了,她也恨死了陸輕雪,對于三個孩
子的情況也很是擔心。
若是父親還在,她可能會跟着蘇紅珊一起去找三個孩子,可是,她現在還得照顧母親。
蘇紅珊點頭:“嗯,這幾天就走。
”
還沒有三個孩子的消息,她心裡并不安穩。
“蘇姐姐,對不起。
”張曉茹忽然來了這麼句道歉的話,蘇紅珊怔了怔,低頭不解的看她。
張曉茹道:“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找小丫他們,我……我得陪着我娘。
”
她說着低下頭去,竟是對不能幫着去找三個孩子感到萬分抱歉。
蘇紅珊看出她的想法,緊緊的握住了她的手,溫和的笑了笑:
“曉茹,就是你要去我也不會讓你去的,月姨需要你,你得好好陪着她,你放心,我一定會找到他們的,找到後我就給你送消息回來。
”
張曉茹重重的點頭:“嗯,我相信你一定能能找到他們,他們吉人天相,肯定會沒事的,而且他們各自都有本事,身上也有你給的藥。
”
蘇紅珊也跟着點頭,她也深信這點。
三個孩子都很聰明,他們肯定都會沒事的。
絕對不會有事。
在臨安府呆了一天,臨走的前一天,蘇紅珊接到了京城來的信,分别是韓夜
霖,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榮樂郡主的信。
蘇紅珊把韓夜霖的信先收了起來,看了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榮樂郡主的信。
三人都表示對蘇紅珊所說的農場很感興趣,已經派人過來了。
而阮如墨則是自己親自過來了。
蘇紅珊沒時間繼續留在臨安府,就把信交給了榮大人。
榮大人看過信後高興的合不攏嘴。
信裡,三人都明确的說了會延續蘇紅珊的方法,在臨安府境内買地建造農場。
蘇紅珊一個人的錢财隻能解決很小一部分人的喂飽問題,但再加上阮如墨和襄王妃以及榮樂郡主就不一樣了。
尤其是阮如墨。
阮家阮如淩一直在朝堂上行走,而阮如墨卻是一直經商,這些年手下産業可不是個小數目。
他産業發展的比蘇紅珊的産業時間長,不止是東蜀有産業,在附近各國都有産業,在認識蘇紅珊後,有蘇紅珊給出的各種主意,他的産業更是得到了一個質的飛升。
有他的參與,臨安府所面臨的問題能再次被解決掉更大的一部分,再加上襄王妃和榮樂郡主,幾人合力,一下子就能卸去榮大人身上半數以上的擔子。
這讓他怎麼能不
高興。
“韓夫人,你這真的是幫了大忙了。
”榮大人捏着幾封信,連連說着。
蘇紅珊笑了笑:“我舅舅最近一段時間應該就能到,襄王妃和榮樂郡主這邊是專門派了管事的過來,到時候還需要榮大人派人幫忙。
”
“一定一定。
”
這可是幫臨安府解決民生大事,他怎麼能不高興。
高興過後,榮大人就又忍不住的和蘇紅珊說:
“有了你們的加入,臨安府的情況暫時能穩住,我這邊已經勒令商家不得在臨安府境内哄擡物價了,隻要撐過明年上半年,臨安府的危機就算是解除了。
”
蘇紅珊也跟着點頭,又問:“商家那邊應該也陸續有人回來了吧。
”
雖然沒了發戰争财的機會,但隻要是好好的做生意,還是有得賺的。
榮大人點頭:“回來了一部分,戰亂時選擇留在臨安府沒離開的那一部分人在這段時間已經緩過來了,現在都已經陸陸續續開了鋪子……“
“我這邊又頒布了一系列的獎懲措施,再加上你在青陽縣的事迹,也有好些人陸續的開自家糧倉救急難民,有些是選擇借糧食給附近居民,有些是給附近居民提供了工作的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