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退婚後鹹魚美人拿了反派劇本

《退婚後鹹魚美人拿了反派劇本》第327章 自信

  謝珣與林和禮的談話不歡而散,兩人各有立場,且各有堅持,定是談不攏,謝珣也不想與林和禮爭執。
這種爭執與他而言,已無意義,可林和禮似乎堅持要讓謝玨來膠州,謝珣也摸不準他到底要做什麽。

  林和禮心思深沉且敏捷,不願意透露的消息,絕不多說半句話,謝珣心中有數,也沒有透露寧州的情況。
可他想這些事瞞不住林和禮,鹽城城門並未關閉,來往商客絡繹不絕,州府之間合作頻繁。
北線上的這些州府都心有靈犀地忘記了謝珣叛出燕陽的事,互市通商照舊,京城想知道什麽消息,隻要派人來寧州就可以。

  京都裡的消息也瞞不住謝玨和謝珣。

  “知許既不願意修書給聽風,那隻有表兄來寫這封信。
”林和禮似也沒耐心,這事本就不能拖。

  “隨你!
”已過去一夜,飛影八百裡加急,日夜兼程,定比林和禮的信早一步送到寧州。

  林和禮微微挑眉,也琢磨不透謝珣的想法。

  自從謝珣進城後,城門關閉,無人進出,除了平安的信號,謝珣傳不出任何消息,膠州城內的信鴿都被管控。
謝珣卻處變不驚,不肯給謝玨修書,倒像是篤定什麽,林和禮想,難道他已把消息送出城?

  “表兄,寧州的事我可以全權做主。
二哥就算來了和你也談不出什麽結果,你想逼迫我們忘記仇恨,駐守寧州抵擋北蠻,當一名異姓王,不要起內戰,維護燕陽和平。
表兄是不是覺得我和二哥不識好歹,明明已是最好的結局,非要大動乾戈,血流成河。
”謝珣沉聲問。

  “表兄不能為你復仇,也不能為祖父復仇,隻能權衡利弊,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我們尋一條出路。
”林和禮態度平和,“我不想燕陽內戰,也不希望推行新政後,皇上集權,迫害世家。
也不希望有一天林家覆滅,我要保玉漱和阿寶。
你要逐鹿天下,玉漱和阿寶怎麽辦?
哪家皇帝能容忍前朝太子,就算你願意放過阿寶,你的臣子會嗎?
輿論你能管控嗎?
前朝舊臣想要維護正統,你能控制嗎?
知許,我們都在選擇自己的親人。

  這種選擇最殘忍的是他要犧牲一部分的血親,才能保住另外一群血親,這天底下根本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林和禮知道,謝珣也知道,所以他們注定要成為敵人,林和禮在做最後的嘗試,抱著化乾戈為玉帛的想法來了膠州。

  兄弟兩人的談話,已進死局。

  事實上,謝珣並不恨林家任何人,更不會恨林和禮,外祖父過世,他懊悔,悲痛不下於失去父母兄姐和姨娘。
林和禮是祖父一手帶大的,情感更是深厚,洪流之下他們都是一粒微小的水滴,隻能被迫卷在其中。

  若他是林和禮,會放棄林氏百年昌盛,放棄妹妹和親外甥嗎?

  不!

  他不會的!

  林和禮說的全是事實,若是有一天他逐鹿天下,登上九五之尊的高位,阿寶還能有容身之處嗎?

  前朝舊臣會一直打著阿寶的名義作亂,他隻能被仇恨和正統裹挾,就算送他出京都,隱姓埋名生活。

  他打算讓阿寶隱姓埋名地生活,林和禮希望他和二哥隱姓埋名生活,或在寧州當異姓王,又有什麽錯?

  “表兄遊歷天下數年,都去了哪裡?
”謝珣問。

  “走遍燕陽和桑南,其實我去過寧州,不止一次。
”林和禮倒也不藏著,桑南和燕陽這兩年越發緊張,卻沒有關閉互市,兩族通婚也不在少數。

  “那你覺得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僅是因為北蠻和燕陽戰亂多年嗎?

  這問題,十分尖銳。

  林和禮很意外謝珣會關心民生,從小生於錦繡窩的人對於民生的在意都在書本上,就像三元及第前的他。
從小錦衣玉食,不知米糧價。
不知道身上一塊玉佩足夠普通人一年的糧食,不知道一匹錦緞是旁人一生不曾見過的奢靡。
家中一場賞花宴足夠一家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花銷。

  他坐井觀天,以為燕陽所有城池都像京都一樣。
若不是走遍天下,他不知道民生艱難,也不知道洪澇災害會毀了燕陽一年的糧食,不知道饑荒時賣兒賣女的殘酷,不知道沉重賦稅下百姓過得食不果腹,十室九空。

  這些全是戰亂引起的嗎?

  不!

  寧州鐵騎驍勇善戰,鎮北侯府幾代英豪,北蠻雖是戰力強盛,可若燕陽軍政一心,世家,皇權和鐵騎能擰生一股繩,戰亂早就結束了。

  燕陽氏族糧倉充裕,佔據燕陽大半土地,皇朝當權者都是氏族子弟,所定策略都是有利於氏族,長此以往,燕陽百姓苦不堪言,沉重的賦稅,邊境戰亂,匪寇四起,官府毫無作為,官官相護,腐敗不堪。

  內閣數次想要整頓官場都心有餘力不足,燕陽王朝這龐大的怪物已千瘡百孔,早就沉屙難愈。

  祖父在世時就盼著新政能給燕陽謀求一條生路。

  林和禮知道民不聊生,天下困苦是當權者的政策出了問題,勢必要修正律法,推行新政。

  “北蠻和談,不起戰事,隻要十年,一切可以改變。
”林和禮說,“內閣已在重建,廣開恩科,官場也在清理,世家也會放權,遲早有一日會海晏河清。

  “表兄太過自信了吧。
”謝珣忍不住嘲諷,“外祖父二十年都不曾做到的事,你十年就能做到?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