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都能聽到我的心聲_白色的木【完結】》第247頁
老皇帝急了:我允許啊!
!
!
【如果朝廷堅持不收,要立足牌坊,我就……我就……唔,想辦法當著全朝廷的面毀了那些情報來源,人手也全遣散……不,萬一老皇帝懷疑我是化整為零呢?
我知道了!
送去當兵,分散到各營,平時無令還不許出營地,放在老皇帝眼皮底下他總安心了吧?
】
【還是保命要緊。
】
大夏君臣:“!
!
!
”
別、別啊!
作者有話說:
叫皇太子:
又武帝時,小史姓皇名太子,武帝曰:“皇太子非名之謂。
”於是移點於外,易名犬子。
——《文獻通考》
【小史沒有打錯,不是小吏。
小史:稱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
】
*
守孝二十年:
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餘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
郡內以薦蕃,蕃與相見,問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
蕃大怒曰“聖人製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
且祭不欲數,以其易黷故也。
況及寢宿塚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汙鬼神乎”遂緻其罪。
——《後漢書》
【翻譯:為了當官,趙宣在墓道裡守孝了二十年,後來因孝名被推薦給太守,結果被太守發現他守孝期間生了五了,於是治罪。
】
*
第108章 驚!
堂堂太子當街碰瓷,竟是因為……
許煙杪覺得晉王這個人真是不可理喻。
【我這也算是陰差陽錯救了他了吧,他居然恩將仇報,給我這麽大一個燙手山芋!
】
暗樁是昨晚給的,東西是早上上朝時上交的。
如今還在朝堂上,許煙杪心裡吐槽幾句,面上也不太敢表現出來太大的表情。
然後他一擡頭:“?
?
?
”
【誒?
剛才是說了什麽重要的政務嗎?
我看看……也沒有啊?
】
【我愁眉苦臉是為了暗樁,怎麽那麽多官員苦著臉?
一個兩個還可以說是家裡出事了,總不至於家裡全出事了吧?
】
當場有禦史站出來:“陛下!
臣有本要奏!
”
群臣:哦豁!
以前這樣的情況,他們都是表情緊繃,生怕那把火是往他們身上燒,又或者是哪幾個派系之間要對上了,自己該衝鋒陷陣還是小心謹慎免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現在嘛……
快讓我們看看是哪家的倒黴蛋被拉出來轉移小白澤的注意力!
禦史:“臣要彈劾永昌侯。
”
群臣:哦豁!
原來是這個倒黴蛋啊!
永昌侯的胡子抖了抖,一臉懵然。
不能吧,他最近連走路都變得輕手輕腳,一下朝就往府裡鑽,路上遇到什麽事都心平氣和,怎麽就被彈劾了?
禦史:“永昌侯於伐倭之戰中,以數萬敵屍築巨型京觀,是也不是?
”
京觀,就是武將為了炫耀自己的屠殺,把敵人的屍體堆成高丘後再蓋上一層浮土。
一向被視為殘暴野蠻的做法,受人詬病。
要是擱以前,永昌侯對這種彈劾一向是不屑一顧的,反正他有軍功,陛下難道還會為了敵人沒辦法入土為安來找他的麻煩嗎!
但現在……
永昌侯心虛氣短:“確有此事,但我……我是為了威懾敵寇……”
那禦史毫不留情地打斷他,然而質問的語氣倒是溫和:“屠城也能威懾敵寇,將敵人的屍體投擲進城中也能威懾敵寇,侯爺為何單單選了京觀?
”
——當然,禦史也不是支持屠城,倘若永昌侯屠了城,他照樣也要彈劾。
永昌侯像是被掐住後脖頸的貓,眼神飄忽,訥訥不言。
禦史鋒銳的目光在他面孔上劃過:“因為京觀是野蠻中的文雅,殘暴中的內斂,比起屠城,更能炫耀武功,使土人不得安居。
屠城隻能震懾一時,腐爛的屍體堆壘成塔,才更能長久鎮壓當地人心。
”
簡略來說就是:別說什麽震懾,誰還不知道誰,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與欲望,將它當作一座“豐碑”而已。
永昌侯覺得對待敵人,再殘暴也沒關系,自己也沒有屠殺平民,隻是把俘虜給殺了——殺俘確實不道德,但反正殺的又不是華夏人。
其實他想反駁也能反駁,比如咬死了自己立京觀就是為了長久震懾倭人,以免他們日後生出反心。
不過,想到現在是非常時期,永昌侯張了張嘴,還是把反駁的話語憋了回去,悶悶地說:“京觀之事,確是我的不是。
華夏乃禮儀之邦,對於俘虜,理應懷柔……”
禦史深以為然:“是啊,足足五萬土人,你怎麽能都殺了呢?
都是壯年男子,壓去挖金山銀山,能挖數十年呢。
”
禦史搖了搖頭:“京觀還是太殘暴了。
”
其他人:“……”
如果那些人知道活下來的代價是挖數十年的礦,說不定覺得不如死了算了。
——當然,也說不定有人會覺得,好死不如賴活著。
永昌侯長籲一聲,感慨萬分:“你說的真對,我還是太野蠻了。
”
要論鈍刀子磨人,還得看這些文人啊。
許煙杪目不轉睛地看著,臉上表情漸漸恍然大悟。
【如果是這樣,那對永昌侯最好的懲罰是不是讓他去拆了京觀,焚燒屍體,把那片土地清理乾淨?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