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告別
前世作為記者,鄭青雲一直在研究,為什麼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會落後南方那麼多。
自媒體時代,某些所謂的營銷號,動不動就表示,東北的落後是因為早期把資源和科技等一系列生產力都輸送出去了。
鄭青雲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經過一系列調查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東北地區經濟衰落的原因,其實很複雜。
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重工業是首要原因。
長期以來,東北以鋼鐵、煤炭、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導,在計劃經濟時期,重工業為東北帶來了繁榮,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需求,這種產業結構弊端盡顯。
重工業對資源和環境依賴大,當資源枯竭、環保要求提高,產業發展受阻,而新興產業如數字經濟、高端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難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再就是體制機制的問題。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佔比較大,部分國企存在管理效率低下、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市場機制不夠靈活,民營經濟發展受限,導緻市場活力難以充分釋放。
企業在決策過程中,受行政幹預較多,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影響了企業競爭力。
而且,在政策執行上,一些地方政府服務意識不足,營商環境缺乏吸引力,不利於企業的成長和外來投資的引入。
當南方地區的外來投資者被奉為上帝的時候,東北地區的投資者成了諸多官老爺眼中的香餑餑。
鄭青雲前世曾經在富民縣考察過,為什麼縣裡的那麼多國企全都衰落了。
可讓他意外的是,得到的答案,讓人目瞪口呆。
不管是鋼廠還是化工廠,又或者是重機廠,從上到下的,從領導到工人,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少幹活、多撈錢。
這種情況下,企業怎麼可能發展的好?
………………
當然。
這種話,鄭青雲也隻能在心裏面吐槽而已。
在胡軍的面前,他自然不能多說什麼。
招待費這種事情,如今是各個地方的風氣,就跟駐京辦是一個道理。
等到再過幾年,上面明令禁止之後,這股不正之風才會漸漸消失的。
跟胡軍等人告別之後,鄭青雲沒有回庫勒鄉,而是來到了縣委家屬院。
「你怎麼來了?」
剛剛回到家的馬援朝看到鄭青雲登門,還有點意外。
「過來看看您。」
鄭青雲笑著說道:「中午我請胡哥他們吃的飯,把情況跟他們透露了一下,讓大家下午去找林書記彙報工作。」
「不錯。」
馬援朝聞言一愣神,隨即微微點頭。
正常情況下,新官上任之後,肯定要有人彙報工作拜碼頭,這才是正確的。
但林振東初來乍到,在富民縣沒有什麼根基,不出意外的話,除非是那種想要稍冷竈的人,否則根本不可能有幹部去找他彙報工作。
鄭青雲的這個做法,倒是能讓胡軍等人在林振東面前得到不少印象分。
「你這個小傢夥,腦子是真的快。」
馬援朝看著鄭青雲,由衷的說道。
隨後。
他想了想,對鄭青雲道:「不過,你要記住一件事,林振東和我不一樣,他要的是政績,你明白麼?」
「明白。」
鄭青雲微微點頭。
他自然理解馬援朝的意思。
馬援朝和林振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一個年富力強,一個已經是垂垂老矣。
對於馬援朝來說,他更希望富民縣在穩定當中求發展,畢竟他眼看著到了退休的年紀,仕途基本上已經走到頭了。
但林振東不一樣,本身就是個太子黨,人家下來富民縣是為了鍍金的。
而且,林振東才三十齣頭,正是在官場上鋒芒畢露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他對於政績和官聲的渴望,要遠遠超出馬援朝。
想要在這樣的領導手下做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鄭青雲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笑著對馬援朝說道:「您放心吧,我已經考慮好了,庫勒鄉的民俗村和玉米深加工廠,就是給這位林書記準備的,我就不相信他不心動。」
「哈哈哈哈!」
馬援朝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他最欣賞鄭青雲的地方就在這裡。
從始至終,這個年輕人的底線都很靈活,不是那種認死理一成不變的人。
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馬援朝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任何時候,一個死闆的人在官場上是走不遠的。
「老書記。」
鄭青雲看著馬援朝,低聲說道:「謝謝您這麼長時間的照顧。」
他這是發自肺腑的感謝,如果沒有馬援朝,自己的仕途可能沒有現在這麼順利。
畢竟之前他的想法是盡量扶持孫健上位,然後借用他的力量來對付楊紹林這樣的貪官污吏。
而現在。
鄭青雲覺得,或許有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了。
「你跟我客氣什麼?」
馬援朝笑了笑,擺擺手道:「咱們那麼見外就沒意思了。」
說著話。
他看著鄭青雲,認真的說道:「我要去省城帶孫子了,有幾句話,咱們爺倆聊聊,怎麼樣?」
「您說。」
鄭青雲一愣神,隨即連忙點頭道。
雖然不知道馬援朝要對自己說什麼,但很顯然他接下來的話,絕對是老爺子幾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經驗之談。
「你說,人們為什麼要拚命抓住權力?」
馬援朝看著鄭青雲,忽然開口問道。
「額……」
聽到這句話,鄭青雲頓時有點意外。
他還真沒想到老爺子會問出這個問題。
猶豫了一下,他沒有回答。
因為他很清楚,馬援朝這麼說,一定不是等著自己回答的。
「就因為權力名義上是公,實際上卻是私。」
果不其然,馬援朝沒有在意鄭青雲是否回答自己,而是自顧自的說道:「權力私有化最大的支撐點,恰恰在於權力分配的私有化。」
聽到這句話,鄭青雲眉頭皺了皺。
他之前想過各種答案,但沒想到馬援朝會這麼說。
「怎麼著,覺得我說的不對?」
馬援朝笑著對鄭青雲問道。
「倒沒有那個想法,就是沒想到您會這麼說。」
鄭青雲坦然道。
「官場說起來複雜,其實也簡單。」
馬援朝呵呵一笑,對鄭青雲認真的說道:「一是謀定而後動,打好提前值。二是想坐轎子,一定要找好擡轎子的人。」
說到這裡。
他沉吟了片刻,便解釋道:「謀定而後動,簡單地說就是做好計劃,設定目標,然後按照目標去執行。你有計劃,並且做好了,就可能動。」
「那擡轎子呢?」
鄭青雲眉頭皺了皺,不解的問道。
反正兩個人今天也聊到這裡了,他自然很好奇這些東西。
要知道,他的官場經驗大部分都來自於上輩子做記者時候的一些見聞,包括孫健說的,包括採訪很多幹部知道的。
但這些人的說法,大部分都是很籠統的,很少有馬援朝這樣把道理恨不得掰碎了告訴自己的。
「一般人以為,擡轎子的都是轎夫,但在官場,就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了。」
馬援朝聞言笑了笑,端起自己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之後才說道:「官場擡轎子的人都是伯樂,是比你高一級的官員,比如像你這種情況,能夠替你擡轎子的,肯定是你身邊的那些人,那些職位比你高的人。」
聽到他這個答案,鄭青雲微微點頭。
要不然說姜還是老的辣,這位老書記還真是沒有說錯,確實就是這樣。
「所以話說回來了。」
馬援朝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道:「其實伯樂體制本身就是權力私有化,伯樂可以任人唯賢,問題在於需要兩大前提。一是用你的這個人,確實是伯樂。二是伯樂用人,完全出於公心。」
頓了頓。
他補充道:「哪怕你摻雜了一點點私心雜念,這個公權就很難保障。而人是感情動物,人在用人的時候,如果沒有制度保障,就隻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權力平衡。」
聽到這番話,鄭青雲坐在那裡久久不語。
馬援朝的這些官場經驗,對他來說就好像醍醐灌頂,一下子讓鄭青雲明白了很多東西。
「還有一點。」
看著鄭青雲在那裡沉吟不語,馬援朝緩緩說道:「千萬要記住,不管什麼時候,要牢牢抓住那些手下有能力,能為你排憂解難的人,因為他們才是你能夠升遷的保障。那些溜須拍馬的人固然有用,但關鍵時刻該捨棄一定要捨棄。」
聽到這句話,鄭青雲馬上點點頭。
他明白馬援朝的意思,不管什麼時候,隻要身居高位,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圍繞在自己身邊,有些人有本事但不會溜須拍馬,有些人沒本事但會哄人開心。
在外界的眼中,後者往往更得領導的歡心。
但事實上。
在領導的心裏面,前者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任何一個領導幹部,隻要他還抱有想更進一步的念頭,手底下就缺不了這種人。
坐在那裡,鄭青雲愈發覺得,自己今天這一趟沒白來,屬實是學到了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