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開局流放?
廚藝在手,天下我有

第三十五章 秘制醬料包

   宋玉枝把苞米剝出粒兒,白菜切成碎丁,分别焯水後用紗布吸幹水分,放到火上烘幹。

   烘幹蔬菜的時間裡,宋玉枝開始處理肉。

   說起來,要類似方便面調料包的秘制醬料,最正宗的當然得用牛肉。

   但時下耕牛地位超群,殺牛犯法,想吃上一口牛肉還得等牛病死或者老死,而且價格更是一般人負擔不起的,更是剛一放出就會被富戶重金收走。

   宋玉枝便用了豬肉來代替,她把瘦肉切成大塊,放上醬油、糖、鹽和香料去腌漬。
腌漬過一陣,再把肉的水分烤幹。

   等到蔬菜和肉幹都被烘烤成脫水狀态,宋玉枝也快手快腳地把新買來的豬下水處理下鍋,還包好了不少包子。

   這時候,東屋的周氏也聽到響動,起身過來了。

   一進竈房,周氏看到忙得熱火朝天的女兒,心就跟揪着似的疼,難免詢問她怎麼又忙上了?

   宋玉枝手下不停,三言二語解釋接了大單子,明早天亮前就得交貨。

   周氏便沒再繼續回屋做針線,進了竈房幫忙——

   她裁減油紙,把幹蔬菜和肉粒裝進一個個小紙包裡,最後用針線把紙包封口。

   這種細緻活兒,她做起來比宋玉枝還快。

   還有就是粉包,宋玉枝用糖、鹽、胡椒粉、生姜粉等調配,很快就配好了,還是讓周氏來幫忙分裝。

   最後宋玉枝便開始準備醬包,她先在鍋裡熬豬油,然後放入八角、桂皮、香葉、草果、姜蒜等炸香,随後撈出這些東西,放入肉末翻炒……

   她炒的醬料雖然比後世缺了不少東西,但她用料足且精準,整體香味并沒有遜色多少。

   加上那些個香料本就是稀罕物,即便是還算富庶的清水巷一帶,很多人家逢年過節才舍得買上一點點,給家裡的年夜飯增加點滋味。

   誰家聞過這麼濃重的香味啊?

   更别說宋玉枝遠超常人的廚藝,把每一樣食材和香料本身的味道都發揮到了極緻!

   不少人都在家裡被香得直咽口水,說宋家前頭的鹵味已經夠饞人了,現下這香味更是不得了!
趕明兒說什麼都得來買一點宋家的吃食!

   隔壁的張家就更别提了,三個猴崽子上蹿下跳的不得安生,若擱平時,張家夫婦肯定被鬧得沒法兒,說什麼都得立刻帶着銀錢來買上一份。

   今兒個知道宋玉枝且有的忙,夫妻倆聯手鎮壓,才把三個皮猴兒給想降服了。

   很快,屋裡的宋知遠也趿拉着鞋子進了竈房。

   小家夥狂咽口水,卻是半個字都不多問,更不會吵着要吃,隻是搬來小闆凳,默默幫着看火。

   下午晌,肉醬炒制完畢,宋玉枝盛把肉醬盛到大瓷盆子裡,等待凝固。

   而鍋裡最後的一點湯渣,她沒盛出來,加入沒賣出去的骨湯當做湯底,擀了一點面條出來,作為一家子的午飯。

   沒多大會兒,一碗熱騰騰的、配備了秘制醬料包的手擀面就出了鍋。

   宋知遠已經被香得找不到北了,宋玉枝先給他盛了一碗,他這次連小大人都沒裝,端上小碗就開吃!

   前一晚吃到了自家姐姐做的手擀面,宋知遠就覺得那是自己吃過最好吃的面條,比從前在京城家裡吃到的還好吃無數倍!

   但終歸隻是骨湯面條,本身并不算多新奇的東西。

   現下的這碗面條卻是他完全沒吃過的味道,香味濃郁,鮮美無比,卻不再是單純的鮮,而是各色香料味兒交織在一處,層次分明卻又恰到好處的完美融合。

   宋知遠連評價都顧不上,幾口吃完那一小碗面條後,就雙手捧着小碗,一口一口抿着喝湯,小臉上寫滿了享受。

   宋玉枝看着不覺笑起來,逗他說:“這湯底真有那麼好喝?
把你都喝出神了。

   宋知遠這才回過神來,點頭如搗蒜,“太好喝了!
湯比面還好吃!
姐姐往後要賣這個了嗎?
一定會很多人買的!

   “那倒沒有。
這東西一般人家消費不起。

   宋玉枝做計劃的時候就在想成本了,這次差不多準備了三十人份的調料,光食材就花去了将近一兩銀子。

   也就是一份調料光食材就得三十多文錢了,都夠很多平民百姓人家一天的夥食費了。

   若不是遇到了江家這樣不差錢的主顧,宋玉枝現在根本不可能動手去做這個。
畢竟本錢實在太少,實在是不夠折騰的!

   而且有個詞叫懷璧其罪。

   現在自家孤兒寡母初來乍到,連個正式戶籍還沒撈上,根本談不上根基,這新奇的料包要是傳出去,怕是會招來不懷好意的同行觊觎,來偷什麼秘方。

   也就賣給江家船行,人家不是本地人,短時間内也回不來,而且做的是跑船的大買賣,看不上做吃食的這點小錢,沒有那些個顧慮。

   對着年少不經事兒的弟弟,宋玉枝沒解釋那麼多,隻說:“不過隻要耐心地再等等,咱家會有更多的、更新奇的吃食的!

   宋知遠乖巧地點頭,還是沒有多問半句。

   吃飽之後,飯氣攻心,淩晨起身忙到現下的宋玉枝也有些熬不住了,便立刻回屋躺了會兒。

   一覺睡到晚上,随便吃了兩口東西,她接着趕工!

   途中周氏和宋知遠都來幫着打下手,然後輪流看火,讓宋玉枝去休息。

   宋玉枝掐着時間的,第二天隔壁剛傳來剁肉聲,竈上最後一鍋饅頭和餅子正好出鍋!

   七個多時辰的時間,除了前頭弄的特制醬料包和江家說好的一百五十個包子并五十個白面夾馍外,宋玉枝另外還做了五六十個饅頭,四五十張幹烙餅。

   這個時間,放到現代,一個小小的純手工早餐店也能出大幾百個包子。

   但在這個時代,一點現代化工具都沒有,所有事情全靠手工,加上小院的竈房也隻有兩個竈眼,工作量一大那就是事倍功半。

   就像現下,該去碼頭上交貨了,她的雙手那是酸軟的一絲力氣也無,一個人根本推不動推車。

   好在周氏和宋知遠本也不放心她開了夜工之後一個人出去,都沒肯去歇着,見狀趕緊上前幫忙。

   天邊泛起蟹殼青的時候,一家子齊心協力推着闆車出了門。

   走走停停,晨光熹微之前,總算趕在約好的時辰來到了碼頭。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